欢迎注册会员!在线投稿,发布笑话,分享快乐!
返回首页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杂文随笔 > 文章内容

李霁野与《四季随笔》

作者: 幽默笑话网 来源: www.ymxhw.com 时间: 2014-06-08 阅读: 在线投稿

 

李霁野与《四季随笔》

 

 

 

 

 

 

 

    李霁野的名字为人所知,主要就是从他和几位“小青年”在鲁迅支持下创办“未名社”、翻译出版作品开始的。在这几位年青人中,他是十分勤奋的一个。除去受到鲁迅直接指导的翻译剧本《往星中》,他还先后译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及使他获得很大名声的《简·爱》。抗战期间他费四年半时间译出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非常可惜,译稿寄到香港后,为日寇的侵略所毁。在重庆北碚教书期间,他又恢复了边教学边翻译的方式。

 

    在这里,李霁野选择的是他一直喜爱的《四季随笔》。《四季随笔》的文本并不算长,内容又与译者心性相近,很快的,他就将该书翻译了出来。在《四季随笔》的翻译过程中,他应老友台静农邀请,去为白沙女子师范学院青年作了一次演讲。演讲中,他随手拈来,引这本书中内容来表达意思:“最近翻译吉辛的《四季随笔》,其中有一段将这个意思讲得最好。他引约翰生的话:在读过书和没有读过书的人之间,同死人与活人之间,有同样大的差别。”对于读书与生活关系,这样似乎有些绝对的话还是有参考价值的。

 

    翻译过程中,李霁野还就文中引述的希腊和拉丁文字,向杨宪益、方豪两位学者请教;法文部分,他请了自己一位曾在法国留学的学生金琼英予以校正……《四季随笔》译毕后,恰好《时与潮》杂志约稿,李霁野寄交过去。稿子后来在期刊上分期发表出来。

 

 

 

    该书印出后,李霁野赶紧寄了一本给老友陈翔鹤(著名作家),因为他早年在北京开办“未名社”时,与陈有过一次长谈。这次谈话的中心内容,就是两人都喜欢的《四季随笔》。由于各自经历不同,陈翔鹤谈及该书的文学和人生哲学为多,而李霁野却多涉及作者吉辛的清贫生活给他带来的时间和精力的损失。当然,他们共通羡慕的,是作品中那种宁静闲适、能够充分感受大自然恩赐的境界,这也成了两位中国青年联系的纽带。

 

    1949年后,李霁野与陈翔鹤在天津见面,后来又共同到四川参加“土改”,朝夕相处几个月。有意思的是,两人竟然都没有提到这册赠书。李霁野后来分析:大约是因为当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人们情趣也就发生转移的缘故。但事情并没有结束,到了“文化大革命”初期,李霁野在几乎与外界隔绝的情况下,突然接到陈翔鹤寄来这册早年所赠的《四季随笔》。当时他没有感到惊奇,感到的是友谊,心中颇欣慰。但不久,便传来陈翔鹤逝世的消息,他这才意识到,寄回赠书是老友在向自己道别呵!但那种混乱中,他甚至不能告诉家人这件事,只能默默流泪,在心中纪念。

 

 

 

    “文革”后,李霁野打算再版《四季随笔》。为写新的序言,他请一位澳大利亚研究生帮助复印了几本关于吉辛的研究著作,又请加拿大任教(后来也受聘在南开大学任教)的叶嘉莹教授从美国图书馆复印寄赠了吉辛论英国作家狄更斯的著名文章……借助资料,他写出了长篇序言,对吉辛及《四季随笔》情况做了全面介绍,并将书交付出版社。

 

    这本是一件于文化大有益的事,可结果不令人满意。出版该书的出版社将这册经李霁野费尽心力改过底本、清样的书印得乱七八糟。旧版上书名号及人名,均在文字下打横线表示,可这家出版社,却一面打上书名号,同时又依照旧版在文字下划线表示,真正新旧不分。其它中文、外文错误达到上百处……

 

    当年李霁野曾与鲁迅、曹靖华、台静农等人创办未名社,出版过不少著作,不料几十年后自己的译作竟印成这个样子。由于错误太多,他在给友人送书时,不愿签名,只附一份长长的勘误表。此事引发读者不满,有人便投书《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对出版社予以批评。后经李霁野努力,出版社将原版挖补,略加改正,又印了一千册。

 

    吉辛的作品在国外是很受冷落的,可是这部《四季随笔》在中国读书界却不寂寞。散文家梁遇春在他的“海外书话”中专门记述吉辛及这部作品:“他终身住在伦敦小屋的顶楼上,和下流的人们一起过活,深尝过贫穷的苦痛,所以对于下等社会特别有同情。他又是个悲观主义者,觉得世上无处不是凄凉的境地,太阳光总不会射到屋里。他极能道出失败人的心理,并且他的失望始终含有惆怅的诗意,所以他的书对于沦落的人们有极大的魔力。”“他晚年写有一本散文,充满了恬静幽怨的情调,是散文里的一部杰作。”

 

 

    此外,周作人、叶灵凤等也都在他们的文字中留下了吉辛的名字和对《四季随笔》的印象。除去这些直接谈论到吉辛这部作品或译本的中国学人,还有一些行家里手也表达了自己的欣赏。外国文学教授杨岂深在一次外国文学学会的会议上见到李霁野还特别催促将《四季随笔》校改后重印。此外,还有件事可以反映读者对《四季随笔》的喜爱。一位外语学院的学生在学校期间读到此书。毕业后成了一名教师,还想重温这册书,便致函李霁野,希望能借给他再读和抄录,李霁野将自己手头唯一的样本寄给了他。

 

 

 

 

    这段情缘,秦贤次用笔记述下来,发表在台北报纸上,引发读者诸多感慨,大陆报纸也纷纷转载此消息。

 

 

    李霁野通过英国人喜爱莎士比亚,喜爱本国文化为例,表达了大陆及台湾人民的文化共同,心声一致的不可分之处。“《四季随笔》原印数不多,但颇有读者想看这本书而苦于买不到……现在两岸文化交流日增,是可喜的现象。祖国和平统一的实现是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看来为期不远。我很乐意地接受台湾志文出版社的建议,印行《四季随笔》台湾版,作为两岸民心已经统一的象征。”

  • 上一篇:教育随笔:“老师,我来帮助您”
  • 下一篇:初中议论文:随笔生命
  • 相关阅读

    发表笑话